武汉会战刚打完,老蒋就火速在陕西召集了军事会议。这次会议有两个目的:一是规划接下来的抗日战略,二是分析各部队在武汉会战中的表现。
会议期间,李宗仁等一批国民党元老趁着休息时间,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对蒋介石的亲信胡宗南进行了严厉批评。他们主要指责胡宗南在武汉会战中临阵脱逃,导致武汉-大别山防线失守,给第五战区带来了巨大损失。
老蒋收到举报后,私下约谈了胡宗南。令人意外的是,这次谈话不仅没让胡宗南受罚,反而让他升职当上了集团军司令。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胡宗南提前撤退,被李白问责】
在深入探讨蒋介石与胡宗南之间的矛盾前,有必要先搞清楚李宗仁等人为何集体指责胡宗南。
武汉会战期间,胡宗南作为第17军团长,被调至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负责大别山北部的防御任务。起初,他表现积极,虽然没有像宋希濂那样取得富金山战役的胜利,但仍有效牵制了日军。然而,随着战事推进,胡宗南逐渐对武汉会战的胜算失去信心,最终擅自撤离阵地,导致李宗仁部队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日军火力之下。
面对日军的突然包围,李宗仁迅速反应。日军第2军的四个师团从侧翼包抄,局势一度十分紧张。李宗仁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立即集结部队。在紧急部署后,他连夜指挥部队从多个方向向西突围,成功避开了日军的合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机。
第五战区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重,李宗仁随后派人调查原因。结果发现,胡宗南提前撤离,给了日军可乘之机。
李宗仁是谁?
李宗仁曾是地位与蒋介石相当的人物。作为国军资深将领,他无法容忍胡宗南擅自离岗,导致大别山防线失守,进而影响武汉会战的整体局势。在军委会上,李宗仁严厉斥责了胡宗南的行为,并指示何应钦和陈诚彻查此事。他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
10月12日,信阳沦陷。我早前已指示胡宗南从信阳向南撤退,坚守桐柏山平静关,以保护鄂东部队向西撤离。然而,胡宗南未遵从命令,反而将其七个师全部西移,退守南阳,导致平汉路正面防线大开。胡宗南的部队是蒋先生的直属力量,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竟违抗命令,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一向待人宽厚的李宗仁难得发火,作为军委会里的老搭档,白崇禧当然得站出来力挺。
作为军委会委员和国军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不便公开支持李宗仁,但他巧妙地利用巡视各战区的机会,私下以轻松玩笑的方式向其他高层透露胡宗南在武汉会战中的不当行为。他还编了个段子取笑胡宗南,说他的部队把敌军的骑兵误认成自己的指挥官,竟然向敌人敬礼。
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率先发声,紧接着何应钦和陈诚也加入进来,他们都在蒋介石面前建议,必须对胡宗南采取严厉措施。
陈诚和何应钦这对老对头在这件事上意外达成共识,并非出于公正或为李宗仁打抱不平,而是想借此机会打压势头正盛的胡宗南。
胡宗南虽然只是个中将,却自认为是黄埔系的接班人,借助复兴社招揽了不少能人。如果不及时阻止他,这位少壮派将领迟早会威胁到何应钦和陈诚的势力。所以,无论从大局还是个人利益考虑,打压胡宗南对这两人都有好处。
对胡宗南而言,这次他真是众叛亲离。
李白指控胡宗南在抗日关键时期擅自逃离战场,这一罪名若成立,后果远比失去军职严重。半年前,蒋介石的得力干将龙慕韩因在兰封会战中失职被处决,黄杰也因此被长期监禁。这些前例表明,胡宗南面临的惩罚可能更为严厉。
如果这次应对不当,胡宗南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终结。
胡宗南那时的处境有多糟糕?
1938年12月,正值李宗仁等人对胡宗南的抨击达到高潮之际,蒋介石决定在陕西武功农专举行军事会议,命令江北各战区的军级以上将领必须到场。胡宗南对此心知肚明,预感自己在会上将面临桂系、何应钦和陈诚等人的联合责难,内心充满了不安。
在去陕西的火车上,胡宗南偶遇了老同学宋希濂,两人都是黄埔一期出身。宋希濂刚在富金山战役中表现突出,不仅受到全军表扬,还拿到了华胄荣誉奖章。相比之下,胡宗南因为提前撤军,成了众矢之的,名声大损。两人境遇悬殊,聊起来自然各怀心思。
宋希濂注意到胡宗南在火车上愁眉不展,这个昔日爱侃侃而谈的人如今却唉声叹气。他便安慰道,老蒋作为黄埔的校长,肯定不会丢下他们这些学生不管。
听完宋希濂的话,胡宗南心里七上八下,犹豫地回应:
老宋,我琢磨着开完会就撂挑子,打算找校长递辞呈。这回全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那帮桂系在搅和,还有陈诚那小子火上浇油,我这回真撑不住了。不能让校长为难,我得自己扛。
一到会场,李宗仁等人还没来得及发难要求撤掉胡宗南,胡宗南就先发制人,主动提出辞职。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私下找胡宗南谈了话。结果胡宗南不但没受罚,反而被提拔为集团军总司令,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国军高层都大吃一惊。
【猜中老蒋心思,官路亨通】
胡宗南和老蒋之间究竟聊了些什么?
胡宗南晚年的自述和宋希濂的《鹰犬将军》回忆录中,透露了一些关键线索。
会议结束后,胡宗南主动找上了还在为他不降反升感到困惑的宋希濂。两人一起吃了顿饭,席间胡宗南向宋希濂解释了老蒋为何没有撤他职位的缘由。
胡宗南私下见到蒋介石时,直言不讳地说:
在武功时,我向校长提出辞呈,但他坚决不同意,并强调军委会会处理所有事务,让我无需担心。那一刻,我意识到校长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
话音刚落,他故意顿了顿,轻拍宋希濂的肩膀,随即放声大笑,接着深吸一口气,直视着对方说道。
俗话说,忙活半天,到底谁受益?我们跟日本人打得这么艰难,最后好处都让谁捞走了?
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尽管老蒋和胡宗南的交流并不深入,但他们的谈话主题已经显而易见。
老蒋告诉胡宗南,有个关键任务要交给他。
抗日战争进入僵持期后,蒋介石在陕西召集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不仅针对日军,更主要的是针对在陕北抗日的共产党军队。随着战局进入相持阶段,蒋对抗日态度变得暧昧。他始终对共产党心存戒备,自然不会允许对方在后方壮大抗日力量。
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敌方在陕西部署了一名重要将领,主要负责黄河防线的守卫,并集中力量在陕甘宁地区制造冲突,以此限制我军的扩张。同时,他们在陕西建立了军事据点,组建了强大的武装部队,随时准备对我军发起攻击。这一系列举措成为敌方后续行动的核心策略。
胡宗南被认为是蒋介石最可靠的追随者,因此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胡宗南当时处境艰难,李宗仁和陈诚等人的排挤让他难以在核心圈立足。老蒋派他去陕甘宁,不仅帮他避开了临阵脱逃的指责,还给了他升迁和实现抱负的机会。胡宗南本就信奉三民主义,与我军理念不合,这一调动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察觉到蒋介石的意图后,胡宗南立即抓住机会,当面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并向蒋介石详细阐述了一套针对陕北我军的战略方案,题为《如何应对陕北我军》。
胡宗南在抗战期间对陕北我军的策略显然赢得了蒋介石的认可。两人谈话后,蒋介石立刻提拔他为国军32集团军司令。这一任命让胡宗南再次刷新纪录,成为黄埔学生中从师长、军长、军团长一路晋升,最终最早坐上集团军司令位置的人。
胡宗南在掌握陕西大权后,对我军情况了如指掌。他不仅建起了长达1300公里的防线,将陕甘宁边区团团围住,还派出特工捣毁我们在当地的工作点。1939年,他借陇东事件的机会,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对我们陕甘宁根据地施加压力。
这次与蒋介石的会面,让胡宗南的处境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原本濒临失势的他,瞬间重回国军核心决策圈,地位直线上升。
【雨田君说】
这次陕西之旅无疑成了老胡命运的分水岭。
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决定将胡宗南作为遏制中共发展的核心力量。会前,胡宗南本以为自己可能受罚或离职,没想到会上反而得到重用。蒋介石让他长期驻守西北,逐步发展成独立于陈诚和何应钦派系的胡宗南西北系。